
近日,由广东省海外名师项目支持、李昊宇教授主持的《中德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坊:传统叙事的视觉文化与文创开发》在顺利完成各项既定学术活动后圆满结束。
本次工作坊特邀德国知名设计师Mario Ellert担任主讲人,以“中德传统故事中的角色重塑与动画呈现”为核心主题,通过“讲座+工作坊”的互动教学形式,为学院师生分享了前沿教学理念与创作思路,促进了传统叙事在视觉文化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教学应用。
导师介绍




Mario Ellert先生拥有丰富的设计实践,其曾担任德国历史悠久的不来梅Weser-Kurier Digital平面与网页设计总监,主导设计团队数字化转型工作,2020年起任职于artundweise GmbH并担任艺术总监,长期深耕视觉设计、动画创作及创意团队管理领域。
此次中国之行,Ellert先生将德国先进的动画设计理念与跨文化设计思维融入工作坊全程,为参与师生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习平台。
前期讲座




工作坊伊始,Ellert先生通过自身创作案例展示,系统拆解了动画制作的全流程,从灵感收集、方向定位、绘画制作到上色、配音、音乐创作等关键环节进行细致讲解,强调扎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创意表达的核心支撑,恰如动画大师宫崎骏所言,“动画是能够创造无限可能世界的魔法艺术,而扎实的技术基础则是施展魔法的钥匙”。





在创意构思环节,Ellert先生以德国经典传统故事《不莱梅的音乐家》为例,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逻辑与创意转化路径,通过展示其基于该故事创作的动画作品,为师生呈现了如何从传统叙事中汲取灵感、赋予经典故事现代表达的实践方法,为后续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创作过程
在为期三天的实践创作阶段,Ellert先生围绕“传统叙事的视觉转化”核心目标,分模块引导学员开展创作。



在角色设计环节,他引导学员从中国与德国传统文化故事中挖掘创作素材,通过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核心视觉符号,提炼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使角色设计既满足叙事功能,又承载文化记忆。
Ellert先生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美,可以温柔而直抵心房,可以朴素而熠熠生辉,也可以沉静而治愈时光,还可以辽阔而拥抱万象。




这一过程中,学员通过对中德经典故事的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角色背后的文化语境,逐步构建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表达的角色原型,有效锻炼了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视觉形象的能力。




在色彩设计教学中,Ellert先生聚焦色彩的文化隐喻与情感表达,引导学员探究中德文化中色彩象征意义的差异——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承载喜庆、吉祥的情感内涵,而在德国文化中可能暗示警示或力量——通过对比分析中德传统故事的用色习惯,指导学员将文化内涵融入调色逻辑,使作品在视觉呈现上兼具美学价值与深层叙事功能。





作品展示





在角色设计实践中,学员们尝试对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角色进行现代设计表达,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探索当代视觉表现的可能性。部分作品展现出良好的创意延展性,为后续开发绘本、品牌及文创产品提供了设计雏形,初步形成了"传统叙事—视觉转化—创意延伸"的创作路径,体现了本次工作坊"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意转化"的教学目标。
总结展望
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中德设计文化的深度对话,更是对当下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本质特征的生动实践。设计学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艺术门类,而是深度融合了文化研究、传播学、数字技术、心理学及商业创新等多个领域,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质。工作坊通过整合动画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与色彩心理学等多元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创造性实践,正是对这一学科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在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今天,此类国际化、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文化格局,更能提升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理解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与国际顶尖设计师的直接对话与协作,学生不仅了解并掌握了新的设计表达方法,更培养了文化自信与国际化的表达能力,为成为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胜任复杂设计任务的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2023级环境设计曹庭舜
图:工作坊学员
初审:庄葳
复审:陈彦青
终审:林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