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晚,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阶梯演讲厅座无虚席,一场跨越科技与艺术的声音盛宴在此上演。
CKAD艺术与设计大讲堂第27期——人工智能时代声音艺术的感能与魅力,邀请到著名配音演员、朗诵解说艺术家、资深配音导师周扬老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声音艺术未来的深度分享。


一、声音艺术的黄金之声
讲座伊始,主持人赵伯祚老师以“声音是一种看不见的艺术”为引,提出在视觉图像泛滥的时代,听觉艺术的情感力量正在被重新唤醒。他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艺术正成为艺术与科技融合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随后,他隆重介绍了主讲人周扬老师——从央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到春晚零点报时,从北京奥运到冬奥宣传片,他的声音已成为时代记忆的重要注脚。
周扬老师他标志性的温厚嗓音开场。他谈到自己与声音的缘分,也分享了从传统配音到AI语音时代的思考。他说:“声音是一种有温度的艺术,它不仅传达意义,更能触动心灵。即使算法可以模仿音色,但人类声音的灵魂,是任何模型都无法完全复制的。”
二、AI赋能下的声音革命
讲座核心部分,周扬老师深入解析了AI在声音艺术中的多维应用。他以算法作曲、语音合成和沉浸式声场为例,展示了AI如何重塑声音创作的边界。通过播放多段AI生成的音乐与语音样本,现场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人机共创”的新奇与震撼。
他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无限的声音可能,但真正有价值的,是如何让这些声音成为‘有意义的聆听’。”AI不只是模仿人声,它还能分析情感模式、生成多语言语调、甚至模拟空间的声学特性,这为广告、影视、游戏、展览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
现场他特别展示了一段AI与人声共演的实验性诵读作品——通过算法捕捉语音节奏、情感起伏,并实时生成伴随音景,形成一种“感能共振”的新体验。灯光与声波交织间,整个教室仿佛被声音“呼吸”着,观众沉浸其中。
三、人文关怀与声音的“第二生命”
周扬老师在讲座中多次强调:“AI可以生成声音,但人类赋予它灵魂。”他回顾自己为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向南流的河》录制旁白的经历,指出声音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情感载体。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的背景下,艺术家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声音的制造者”转向“情感的引导者”。
他谈到,未来的声音创作者应当具备跨学科思维:既要理解声音的技术机制,也要理解其心理效应与文化象征。“当AI生成出上万个‘完美’的声音,我们更需要去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声音?什么是人类独有的温度?”
四、互动环节:从声音记忆到AI创作
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从AI语音版权问题到声音教育的未来,现场气氛热烈。一位数字媒体专业的同学提问:“AI是否会取代配音演员?”周扬老师微笑回应:“不会取代,但会促使我们变得更强。AI能生成声音,却无法理解‘沉默’的力量。真正动人的声音,是在人类经验与情感积淀中诞生的。”
另一位同学问到AI在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他回答:“AI没有灵感,只有数据;但人有情感,可以让数据产生意义。未来最重要的,是人如何引导AI去表达‘共感’。”


五、结语:技术的边界,艺术的无限
讲座最后,周扬老师朗读《大学问》歌词,声音的交织让在场观众久久不语。主持人赵伯祚老师总结道:“声音艺术的未来不只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文精神的延展。AI赋予我们新的创作工具,而艺术让我们保持对声音的敬畏与热爱。”
此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AI声音艺术的最新趋势,也让大家意识到科技背后的情感价值与人文意义。在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新时代,“聆听”正重新成为一种创造的方式。

文 2025级设计专业 陈尹
图 2023级公共艺术专业 王仲谋
初审 庄葳
二审 陈彦青/郑红彬
终审 林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