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作为连接空间、大众与社会议题的重要载体,正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活力。9月25日晚,由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德馨书院举办的第八期“我与导师有约”系列活动在东海岸校区E栋教学楼101室成功举行。本期活动特邀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教师张懿博士,以“从一个杯子到一座房子——公共艺术的社会介入实践”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公共艺术如何扎根社会、激活空间的深度分享。

分享会上,张懿博士以其扎实且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多元的实践经历,围绕公共艺术的核心特性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入讲解。他指出,公共艺术因“公共性”的广泛覆盖与多元指向,难以形成统一的定义,但这一特性恰恰赋予其灵活回应社会问题的能力,即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关注社会议题、引发公众思考,进而架设起链接社会不同群体及议题的桥梁。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公共艺术的社会介入路径,张懿博士结合具体案例展开阐述:从探讨技术伦理的纸杯设计到振兴乡村产业的红糖工坊,这些作品均以巧妙的艺术形式激活了原本普通的空间,打破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隔阂,重塑了多元主体间的连接。张懿博士提出:“公共艺术离不开扎实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但更需要‘关注社会的创作思维’”。他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既要深耕技能积累,也要扩展视野,广泛阅读,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同时主动观察社会,关注社会议题,让创作扎根现实,回应社会需求。
第八期“我与导师有约”活动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圆满结束。张懿博士以其深厚的跨学科学术背景、丰富的国内外学科实践经验,为在座同学清晰阐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实践路径,不仅传递了专业知识,更引导学生们思考艺术与社会的深层关联。讲座结束后,25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邹卡尔感慨道:“听完讲座,我对公共艺术有了全新认知,它不止是艺术形式,更是回应社会的桥梁,我将在之后的技能学习中锤炼思维,尝试用创作思维关注身边议题!”

“我与导师有约”系列活动是学院与书院贯彻素质教育、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构建“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践。该活动通过导师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下沉社区一线,精准发挥其在在思想意识、学业指导、生活规划中的作用,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设计人才。此次张懿博士的分享,正是这一育人理念在公共艺术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学生搭建了接触学科前沿、链接社会需求的桥梁。未来,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德馨书院将持续深化“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邀请更多导师走进学生社区,为学生们搭建更多链接学科前沿、对话社会需求的平台,助力培育能够以艺术之力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的艺术设计英才,共同为艺术设计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
文字:赵梓烨
摄影:赵梓烨
编辑:宋兆杰
初审:郭春娟 赖雁南
复审:纪荣信
终审:林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