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师资团队  学术活动  招生就业  人才引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院快讯>>正文
学院快讯
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以社会需求与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型设计实践人才培养探索
 

·学院概况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肇始于1986年创办的汕头大学工艺美术系;1996年升格为艺术学院;2003年在李嘉诚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成立长江设计学院;2004年将艺术学院与设计学院合并,更名为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是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成员单位,教育部批准的“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学,专业硕士点美术与书法、设计,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方向)六个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双万计划”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和公共艺术专业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支兼具广阔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45人,近40%教师具有留学经历,有14位教师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芬兰、意大利、爱尔兰、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港澳台地区获得硕博士学位。




·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案例简介:

  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艺术审美和设计创意的能力,还要求兼备科学技术基础和实践能力。设计学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文化自觉的设计学科人才,强调以人为本,结合科技与艺术,服务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设计学的教育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如项目实践、实地考察、工作坊等,让学生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思维、培养技能。学院在中华文化、创新思维、心手合一、国际视野、以美育人五个方面,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设计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框架下,开展了以社会需求与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型设计实践人才培养探索。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去;

2.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的技术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然而,教学内容往往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落后于行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视野狭隘:设计学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但教学内容往往更新缓慢,课程教学故步自封、课程作业自娱自乐,缺少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竞争,缺乏国际视野;

4.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缺失:设计教育往往侧重于技术和美学训练,而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教育以及设计伦理和道德教育。


·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培养方案强调设计思维、设计伦理、设计实践以及专业交叉融合(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下一级学科新定位和新文科建设要求,大规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打通学科基础+夯实专业能力+助力素质拓展”的培养方案思路下,融入更多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课程,如学科基础必修课中设置《设计创意编程》、《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和《设计伦理》课程;增设《艺术与设计考察》和《学科竞赛实践》学科实践课程;新增学科素质拓展选修课模块,由六个专业精选出具有专业交叉性质的选修课供全院学生修读,助力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




2.专业课程产教融合,项目式教学

  在学校研究型大学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推动产学研融合,以横向课题带动实践型人才培养。近三年来,学院教师接受行业及企业委托,承担玩具设计、规划设计、产品研发、视频制作、品牌设计、空间设计等横向课题52项,累计到位经费126.03万,在课题负责教师的带领下,延伸实践课堂,以实际设计项目驱动实践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中,积极推行“课程+项目”的教学模式,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或开展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聘请行业优秀设计师为本科生上课、开设讲座,将行业最新知识与经验带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品设计2》与索尼教育合作


与汕头大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和触答设计合作,在《项目实习》实践课程中融入妈屿岛在地设计项目


由《文化传播与媒介应用》课程孵化出的校企合作项目《潮汕时年八节》《小公园研学手册》



3.课程成果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通过专业优质的实践性课程,孵化出课程中的优秀项目,学院、专业、指导老师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项目,将优秀的课程成果转化为学科竞赛成果。学生在课程实践和竞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国内外设计院校同龄人的竞争中开拓视野、发现不足、获得认可、确立专业自信,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教学成果“月佬办事处”中秋快闪美陈获得2022年第三届国际潮流文化设计大赛银奖


4.劳动服务课程、社会美育公益活动与乡村振兴设计帮扶结合育人

  学院教师开设面向全校的设计实践类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完成真实、综合的任务,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学院师生共同承担美育帮扶和社会美育工作,成立三个“导师+学生”模式的潮汕文化实践工作室,包括大美潮汕工作室、美丽乡村工作室和创新引领工作室,进一步挖掘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以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校园、浸润社会。师生依托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将以专业设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疗愈”实践团走进汕头市存心养老院


省一流社会实践课程《社区公共设施艺术化——韩江流域爱心救生竿再设计》调研活动,学生们正对前期学生设计制作的“伸缩版爱心救生竿”进行使用感受。据安和义务救援队队员介绍,该救生竿被放置在救生艇上,救援队员曾使用它救起一名落水人员。


乡村艺术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武祥永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双百工程”项目——南澳县后宅镇环城东路改造设计



5.构建学院、专业、课程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建立了学院、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从不同层面进行教学的组织、协调和监控。学院组织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持续提升,并根据评估结果和社会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案例的创新点


1.加强顶层设计、把握学科特点、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与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型设计实践人才培养探索,既充分体现设计学科的特点,符合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对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充分的支撑,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打破专业壁垒,完善交叉融合的专业通识平台和专业交叉课程学院专业之间打通低年级学科基础模块,夯实专业课程能力,同时开放高年级素质拓展类选修课,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面向社会需求,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格局课程设计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同时鼓励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产学合作,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市场适应能力。


4.学科竞赛奖励,激发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优秀课程成果转化为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新思路。


·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科竞赛成绩喜人

  近两年,学生学科竞赛及创新成果成绩喜人。2023年,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榜单内学科竞赛各类103个奖项:国家级23项(一等奖2项)、省级80项(一等奖21项),2024年学生参与竞赛学生人数682人次,累计获奖221项。其中,《“失”而复得,“失落”空间何以焕发新生》项目在2023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2.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受认可

  学院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2022年全校第三,2023全校第二。学生升学读研率稳重有升,从2023年的7.17%提升到2024年的10.88%,多位学子赴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伦敦艺术学院、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研究生。




3.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果有突破

  近三年来,学院获省级教改项目2个,省级高等教育专项1个,校级教改项目4个。学院获省级一流课程认定2门、校级一流课程认定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1门,校级教学成果奖2个。


文 周志维


图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初审 庄葳


二审 郑红彬


终审 林冬月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4-2020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